SABCS中国之声丨吴炅教授:探索乳腺癌治疗新纪元——SABCS大会进展深度解读与展望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4/12/23 17:04:42  浏览量:81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在近日举行的SABCS大会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带领团队展示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乳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启示。在12月11日的“Poster Spotlight 3”环节,吴炅教授详细介绍了PM8002/BNT327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摘要编号:PS3-08),结果显示该联合疗法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且疗效不依赖于PD-L1表达水平,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肿瘤瞭望在SABCS大会现场特邀吴炅教授进行分享。此外,吴炅教授还关注到HR+/HER2-乳腺癌、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分享了相关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不仅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也反映了当前乳腺癌治疗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热点。

编者按:在近日举行的SABCS大会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带领团队展示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乳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启示。在12月11日的“Poster Spotlight 3”环节,吴炅教授详细介绍了PM8002/BNT327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摘要编号:PS3-08),结果显示该联合疗法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且疗效不依赖于PD-L1表达水平,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肿瘤瞭望在SABCS大会现场特邀吴炅教授进行分享。此外,吴炅教授还关注到HR+/HER2-乳腺癌、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分享了相关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不仅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也反映了当前乳腺癌治疗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热点。
 
吴炅教授在SABCS现场
 
01
《肿瘤瞭望》:您团队多项研究在本届SABCS大会上进行了展示,请您为我们简要进行介绍。

吴炅教授:确实,越来越多的同行在圣安东尼奥会议上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大会发言,还有壁报交流。我们团队在此次大会的壁报交流环节中有三项重要内容。首先,我在12月11日的“Poster Spotlight 3”环节展示了一项壁报——“PS3-08:Interim Overall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reated with First Line PM8002/BNT327 in Combination with Nab-Paclitaxel in Phase Ib/II Study”,并参与了讨论。该研究探讨了PM8002/BNT327(一种PD-L1/VEGF双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作为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中期总生存。2023年SABCS大会已经报道了该研究的初步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数据愈发成熟。
 
此次SABCS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13日,中位随访时间为18.1个月(95%CI:16.9~19.7),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10.0个月(范围:2.0~22.0),9/42名患者仍在接受治疗。确认的ORR(cORR)为73.8%,疾病控制率(DCR)为95.2%。中位至缓解时间(TTR)为1.9个月(95%CI:1.8~2.0),中位反应持续时间(DOR)为11.7个月(95%CI:7.2~17.3)。意向治疗(ITT)人群的成熟中位PFS为13.5个月(95%CI:9.4~18.1)。中位OS尚未达到,12个月OS率为80.8%(95%CI:65.3~89.9),15个月OS率为78.1%(95%CI:62.1~88.0),接近成熟的18个月OS率为72.2%(95%CI:55.2~83.7)。
 
PM8002/BNT327是一种靶向PD-L1和VEGF-A的双特异性抗体,通过联合免疫调控与抗血管生成双重协同抑制,从机制上阻断免疫信号通路并抗血管生成,从而改善肿瘤微环境,使更多来自系统循环的效应T细胞发挥更好的免疫治疗效果。由于双特异性抗体针对肿瘤细胞本身,能很好地驻留在肿瘤局部,因此安全性更高。我们期待更长时间的随访后,其总生存优势能够显现出来,为未来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此外,我们团队还有两项“Poster Spotlight”壁报交流研究,分别由我的两位学生完成。这两项研究聚焦于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免疫效应,旨在预测化疗和免疫治疗的疗效,分别针对三阴性乳腺癌和HER2阳性乳腺癌。这也反映了我们当前研究的趋势,即关注如何在系统治疗背景下进行系统优化,以评估哪些患者更能从靶向治疗或系统治疗药物中获益。

02
《肿瘤瞭望》:本届SABCS大会上“Poster Spotlight Sessions”环节,您报告的摘要号为PS3-08的研究结果显示,无论PD-L1状态如何,PM8002/BNT327联合白蛋白紫杉醇都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您认为这一发现对于未来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策略有何启示?

吴炅教授:当前,转移复发乳腺癌,尤其是三阴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已进入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时代。虽然细胞毒药物结合抗新生血管治疗在部分患者中显示出较好的疾病控制效果,但总生存优势不明显,且不良反应严重。因此,PD-L1和VEGF这两个靶点一直备受关注。PM8002/BNT327作为一种双特异性抗体,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本次SABCS大会“Poster Spotlight 3”壁报交流环节当中,有两项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除了我报道的针对PD-L1和VEGF这两个靶点的PM8002/BNT327的研究(摘要号:PS3-08)外,还有王晓稼教授报道的针对PD-1和VEGF的双特异性抗体Ivonescimab的研究(摘要号:PS3-05)。这两个药物的差异在于靶点不同,但总体来看,PD-L1和PD-1轴的有效抑制在临床上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且不依赖于PD-(L)/1的表达水平。我们的研究中,42例患者中实际上只有9例患者CPS是≥10的,另外13例患者CPS<1,16例患者CPS表达水平在1~10之间,有4例患者未接受检测。在这4种状态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患者PD-L1表达水平如何,都显示出了一致的疗效,这进一步印证了双特异性抗体通过阻断新生血管、改良肿瘤微环境对免疫治疗的重要作用。当然,这一机制还需更多临床前数据和研究来佐证,相关的研究也在进行当中。
 
03
《肿瘤瞭望》:本届SABCS大会上,多项重磅研究结果公布,请您为我们分享下您关注的领域有哪些进展,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

吴炅教授:在12月11日上午的“General Session”环节,有几项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关注。我从分类治疗的角度来谈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对于HR+/HER2-乳腺癌的解救治疗,当前的标准是内分泌治疗联合CDK4/6抑制剂作为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然而,当患者出现疾病进展后,我们需要克服耐药问题。耐药机制可能涉及患者本身的突变,导致对后续药物产生抵抗。例如,对于雌激素受体下调剂(SERD),包括常用的氟维司群等药物,当患者出现ESR1突变时,需要提高剂量才能克服耐药。然而,第一代药物的剂量不可能无限制升高。因此,一些新型的SERD,尤其是口服SERD类药物正在接受后续研究。
 
本次大会公布的EMBER-3研究(摘要号:GS1-01)就是该领域的探索之一。该研究探讨了SERD(Imlunestrant)作为单药治疗以及与阿贝西利联合治疗在E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Imlunestrant单药治疗在ESR1突变患者中(较SOC)显著改善了无进展生存期;Imlunestrant联合阿贝西利相较于Imlunestrant单药组显著提高了PFS。这一结果非常令人兴奋,为这类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在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领域,我想分享两项来自中国学者的研究。首先是徐兵河院士报道的PHILA研究的最终PFS的数据,研究结果显示,PyroHT组与HT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35.7个月和34.3个月,PyroHT组和HT组研究者评估的中位PFS分别为22.1个月vs.10.5个月(HR=0.44,95%CI:0.36~0.53;P<0.0001),显著的高于HT组,OS数据尽管还不是很成熟,也显示出良好的获益趋势。
 
 
另外,李俊杰教授代表邵志敏教授团队报道了FASCINATE-N研究的数据。该研究基于精准平台进行乳腺癌分型,并设计了针对不同类型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方案。SHR-A1811的研究设置了三个治疗组:A组为SHR-A1811单药治疗组,B组为SHR-A1811联合吡咯替尼治疗组,C组为PCbHP方案治疗组。总体来看,该研究入组的患者肿瘤负荷还是比较大的,肿瘤大于5cm的患者比例比较高,同时有90%的病人淋巴结状态为阳性。但结果显示,SHR-A1811单药组的pCR率达到了63%,非常令人鼓舞。然而,想要更好地筛选新辅助治疗阶段对抗HER2治疗有效的病人,仍需要更多围绕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来进行进一步探索。
 
 
吴炅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常务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乳腺癌委员会执行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医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委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分会候任主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版面编辑:张靖璇new  责任编辑:无医学编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