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O2021丨孟志强教授:重视肝肿瘤免疫微环境特征,认识其在肝癌免疫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1/10/11 10:33:43  浏览量:8648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作为我国最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分享仍将是本届CSCO学术年会的热点

编者按: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十四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1年CSCO学术年会”,将于9月25-29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作为我国最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分享仍将是本届CSCO学术年会的热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孟志强教授将在本届年会的肝癌专场上,以“肝肿瘤免疫微环境特征及对局部治疗的潜在影响”为题作专门报告,《肿瘤瞭望》专门采访到孟志强教授,对相关问题和领域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现整理如下。
 
《肿瘤瞭望》:孟教授您好,首先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肝癌的免疫微环境具有哪些特征?

孟志强教授:人体任何一处的免疫微环境都有其独特的特征,而肝癌免疫微环境是比较复杂的。对于免疫治疗起效的流程,现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即:肿瘤抗原的释放→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至T细胞→T细胞被激活并被释放到肿瘤部位→浸润肿瘤并杀伤癌细胞,任何一个环节受到影响,都会影响免疫微环境和免疫治疗的效果。当然,免疫微环境不只包括癌细胞,肿瘤及周边组织中的各种组分都会对微环境产生影响。
 
《肿瘤瞭望》:最近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免疫疗法可能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相关肝癌患者无效。您能否分析一下相关的分子机制,并且点评一下这项结果的临床意义?

孟志强教授:在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和实践中,都能观察到患者疗效的差异,一部分患者疗效较好,一部分患者起初有效但很快转为耐药,因此我们也在探索这背后的原因,我们中心也用近两年的时间,对近200例肝脏原发和转移性肿瘤进行相关研究,发现浸润到肿瘤中T细胞的数量、亚群和功能,是决定免疫治疗有效性的关键,不同T细胞的功能也会时刻发生转化,是非常复杂的一套机制,我们下一步将开展更多工作,希望能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
 
《肿瘤瞭望》:目前,基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免疫治疗包括哪些有代表性的药物,它们的临床应用如何?

孟志强教授:目前已经上市的免疫治疗药物,从作用机制上可以分为两大类,CTLA-4抑制剂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PD-1/L1抑制剂在T细胞杀伤肿瘤时,分别能解除免疫检查点的负反馈调节,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当然,免疫治疗起效的过程中还有其它很多环节,一些针对性新型免疫治疗药物也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更全面地覆盖免疫治疗流程。
 
《肿瘤瞭望》:在肝细胞癌(HCC)当中,免疫治疗是否越早应用疗效越好?应用免疫治疗是否可以降低转移复发的风险?目前是否有相关的临床研究?

孟志强教授:原发性HCC极高的复发风险,是其治疗难度大,预后相对差的关键,即使是早期患者风险也较高,因此尽量降低风险显然利于患者。肝癌患者的复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术后早期复发,往往由手术时无法被观察到的微浸润、微转移导致,另一类则不能说是原发肿瘤真正意义上的复发,而是第二次罹患肝癌,我国肝癌患者大多有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化,一直存在适合癌症发生的不良“土壤”,因此肿瘤可能会在术后较晚时再出现。
 
因此我们目前谈到的术后预防复发或转移的治疗,主要是针对术后早期复发,应用免疫治疗或其它联合治疗,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免疫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目前还在进行中,我个人认为会取得比较好的结果。
 
《肿瘤瞭望》:免疫治疗联合其它手段治疗HCC,是当前的一大研究热点。请您介绍一下目前主要有哪些联合策略,它们具有怎样的理论依据?各自的临床疗效又如何?

孟志强教授:前面我已经提到过,各种影响免疫微环境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都会影响免疫治疗的效果。对于一些免疫单药治疗较好的情况,可能不需要采用联合治疗;但免疫单药治疗收效不好时,可能就需要联合一些手段改变免疫微环境,以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这也是免疫联合治疗应该重点探索的患者人群;而一开始就因为微环境不良,对免疫治疗不敏感的患者,可能就需要变换治疗思路了。
 
目前联合治疗的策略有很多,相关临床研究也非常多,但已经取得明确成功的,就是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方案。既往抗血管生成药物已经获批用于肝癌治疗,而这两者联合的增效机制,至少包括抗血管生成药物能够使肿瘤血管正常化,让T细胞更容易抵达肿瘤部位,此外可能还有其它机制。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使用,缓解率从原本单药治疗的约15%上升到30-50%,提高的幅度是非常大的。
 
《肿瘤瞭望》:最后,想请您总结一下免疫治疗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未来的肝癌治疗策略中,免疫治疗的地位如何呢?

孟志强教授:既往的化疗、靶向治疗等手段,在肝癌中收效都比较一般,肝癌中还没有发现像肺癌那样,针对性靶向治疗效果良好的靶点,而化疗则有毒性问题,因此免疫治疗的出现无疑是突破性的,我们中心自己开展的研究也显示,肝癌免疫微环境其实是适合免疫治疗的,比结直肠癌等既往多用化疗的癌症要好,但免疫单药治疗还是不能让大多数患者获益,所以才要通过联合治疗提高有效率。
 
而未来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让免疫治疗对肝癌全程参与,降低早期患者的复发风险,通过转化治疗增加中期患者可手术的机会,延长晚期患者的生存。从基础研究来看,肝癌是适合免疫治疗的瘤种,随着靶向免疫治疗中间环节的更多新药上市,我相信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专家简介
 
 
孟志强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CSCO学会任职理事
 
肿瘤消融专家委员会 前任主任委员
 
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会 候任主任委员
 
放射介入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肝癌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在Gastroenterology, Mol Oncol,Cancer Cell,Lancet Oncology, Oncogene, Eur J Cancer,  Br J Cancer等发表论文140余篇,他引超过3000次, H-index:32
 
曾获得NIH R0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重点等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领军人才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肝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