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张绪超教授: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动态监测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8/8/31 16:36:32  浏览量:19058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在近期举行的2018 CTONG年会上,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张绪超教授作主题报告“精准医学时代之精准检测”,并接受《肿瘤瞭望》的采访。

编者按:在近期举行的2018 CTONG年会上,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张绪超教授作主题报告“精准医学时代之精准检测”,并接受《肿瘤瞭望》的采访。

 
《肿瘤瞭望》:除了Pembrolizumab,其他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与PD-L1表达高低是否正相关?肺癌免疫治疗是否需要疗效预测标志物?
 
张绪超教授:PD-1/PD-L1免疫疗法是过去几年研发最成功的癌症疗之一,但对于大多数实体瘤患者,盲吃的有效率却只有20%。临床中有必要利用有效、可靠的生物学标志物(Biomarkers)筛选优势人群。
 
PD-L1是最重要的Biomarkers之一,在多项临床试验(特别是几个已批准药物的临床试验中)中得到验证,也获得了FDA批准。PD-L1表达水平与PD-(L)1抑制剂的疗效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可以用来帮助临床判断患者获益的概率。
 
然而,从一系列的循证医学证据来看,虽然PD-L1高表达的肺癌患者使用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能获得更高的缓解率和更长的生存获益,但部分患者的获益并不依赖于PD-L1表达水平。未来应建立多维度生物标志物的整合分析体系,探索基于免疫表型的综合指标可能是免疫治疗标志物的研究方向。

《肿瘤瞭望》:您如何看待肿瘤突变负荷(TMB)对PD-1/PD-L1抑制剂中的疗效预测作用?
 
张绪超教授:PD-L1作为biomarker存在局限性,不足以准确区分PD-(L)1抑制剂治疗有效和无效的患者,TMB是目前另一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比较成熟的生物标志物,往往TMB较高的肿瘤组织有更好的治疗反应,同时检测PD-L1和TMB具有一定互补性。但是TMB是否是一个好的标志物尚需前瞻性研究来证实。
 
通过二代测序(NGS)可以评估TMB,TMB的cut-off值比较难界定,不同癌症的cut-off也不同,不同检测平台和公司的检测方法也略有差异。未来我们需要在临床试验中对TMB的界值、不同检测方法的异质性进行评估,这是把TMB推向临床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肿瘤瞭望》:如何实现PD-1/PD-L1疗法预测标志物的动态监测?外周血动态监测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是否可行?
 
张绪超教授:肿瘤诊疗已经进入精准化的全程管理时代,在PD-(L)1治疗过程中,如果能对肿瘤免疫微环境变化进行动态监测,有助于诊疗模式的优化。目前PD-L1、TMB等标志物的检测主要用组织样本,但临床获取的组织常常有限,且生物标志物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异质性,更加便捷的血液检测是未来探索的重要领域。多项研究表明,一些免疫治疗相关的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有可能在外周血中存在,组织与血液的特有基因突变分布一致,外周血动态监测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是有可能的。
 
专家简介
 
张绪超教授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中心实验室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会常务理事
 
CSCO执行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版面编辑:朱亚男  责任编辑:张彩琴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张绪超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