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研究在本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上又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成为与会专家学者们最关注的热点话题,延长内分泌治疗时间能否降低复发率?带着这一疑问,本刊记者邀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惠平教授为我们做了详细解答。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jpg)
编者按: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研究在本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上又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成为与会专家学者们最关注的热点话题,延长内分泌治疗时间能否降低复发率?带着这一疑问,本刊记者邀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惠平教授为我们做了详细解答。
本届SABCS大会有一些值得用于临床实践的重要信息,之前的ATLAS和aTTom临床研究,探讨了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周期问题,将他莫昔芬5年延长到10年。5年芳香化酶抑制剂(AI)后如何治疗目前尚无特别多的长期随访数据,MA.17、NSABPB-33、ABCSG-6a 临床研究提示,延长周期治疗是有意义的,但是,真正随访时间长的数据还没有特别确定。辅助内分泌治疗之后5年内大约有50%的患者会复发,如何延长这部分患者的DFS很重要,因此,能否通过延长内分泌治疗来进一步降低复发率?今年SABCS会议上的三项临床研究报告都是针对此问题的,分别是:DATA,NSABP B-42和 IDEAL临床研究,这三项研究结果出人意料的一致:基本上都是阴性的结果,也就是说在AI后再延长治疗时间实际上获益不大,至少上整体DFS没有多大获益,OS也没有获益。
DATA临床研究,将2-3年他莫昔芬治疗后的患者随机分到阿那曲唑3年组和阿那曲唑6年组,然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显示P=0.07,其中3年组DFS是79.4%,6年组DFS是83.1%。两组间DFS没有明显差异。所以,此临床研究表明,延长AI的治疗时间没有给患者提供更多的获益。
IDEAL的临床研究,入组人群为他莫昔芬5年,或者AI 5年或者是他莫昔芬2-3年序贯 AI 2-3年共5年,这些患者随机分成来曲唑2.5年组和来曲唑5年组。最后结果显示,来曲唑治疗2.5年组和来曲唑治疗5年组没有统计学差异,2.5年组DFS为88.4%,5年组DFS为87.9%,P=0.7,也是阴性结果。说明延长更长时间的来曲唑组并没有带来更大的临床获益。
第三个临床研究是NSABP B-42,NSABP B-42研究是他莫昔芬3年,然后再AI 2年,共5年,5年之后随机分成来曲唑组和安慰剂对照组。结果显示,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来曲唑5年组DFS=84.7%,安慰剂组DFS=81.3%,P=0.048,没有达到预先设定的p=0.0418的结果。所以,延长来曲唑治疗并没有带来更大的获益。
以上三个临床研究的结果都是阴性的,这是比较有意思和非常令人震惊的。但是亚组分析显示,有部分患者是获益的。比如,骨质疏松患者,T 评分≤-2.0的患者可获益,也就是说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多数是转移到骨是首发的事件较多,如果加双磷酸盐后可能对骨有一个保护,患者可能从中获益。所以,今后的临床研究设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应单纯延长内分泌的治疗,专家建议可以通过增加靶向药物,比如CDK4/6,如果它的毒性更小,是否能够在辅助阶段给予高危患者一定周期的治疗能够延长其DFS或延长更多患者的DFS。另外,对于骨密度比较差的患者,是否可以通过双磷酸盐的治疗帮助延长其DFS,这些都值得思考。
除了以上提到的,本次大会的热点话题还包括:对于HER-2阳性的患者,Neo-ALTTO的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可通过检测micro-RNA预测其疗效,这对转化医学的研究有一定的提示作用。CT-DNA已有很多公司报道,在本届会议上报道的CT-DNA为部分患者提供特异的Marker,比如PIK3CA 标志物对于一些转移和治疗有所提示。此外,大会上也报道了循环肿瘤细胞(CTC)的研究结果,长期以来CTC能否作为临床预测预后检测指标一直存在质疑,此报道显示CTC如果能检测到比较多的数量,如大于2,大于3或是大于5,实际上预后是不同的。因此目前来讲,CTC还是以作为预测肿瘤治疗或复发的标志,这也是值得引起关注的。
专家简介
李惠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肿瘤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主任。2001.6至2003.6学习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Anderson Cancer Center。申报院内青年基金,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吴阶平医学基金一项,雅诗兰黛集团基金两项,参与973项目一项。以第一作者和责任作者发表研究论文数篇。
担任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疾病研究中心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专业委员会(CSCO)执行委员,《NCCN乳腺癌(中国版)》专家,中国进展期乳腺癌共识指南共同主编及执笔人,中国晚期乳腺癌专家共识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癌症进展”杂志编委。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曾在国际会议做英文翻译60多次。参加雅诗兰黛“粉红丝带乳腺癌防治运动”亮灯仪式3次,连续5年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目前每年在全国各地做乳腺癌治疗进展的演讲20多场。